跨域與連結:族群研究與原住民族發展研究
2020 年科技部「族群研究與原住民族發展研究」跨領域整合工作坊已展開 本年度由科技部人文社會科…
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 FellowshipsEvery year, …
【第二波招募公告】
【2019世界原住民族高等教育聯盟年會志工招募】
因前次招募反應熱烈,故本中心決定延長招募時間並擴大招募對象,請各位有志青年們把握此招募機會!
〈培訓課程結業後,學員直接參與年會活動並擔任活動志工。 年會時間為7/28(日)至8/2(五)〉
聯絡人: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助理Yabung·Akung 胡芸
電話:03-8905709
●●●●「2018 臺紐澳原住民族教育系列論壇」●●●●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自設立…
●●●●「2018 臺紐澳原住民族教育系列論壇」●●●●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自設立…
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日前邀請美國原住民族紀錄片導演Myron Dewey(Newe-Numah/Paiute-Shoshone族)及原權律師Patrick Kincaid(Cheyenne族)到花蓮舉辦「Dewey & Kincaid訪臺巡迴講座花蓮場及部落走動式工作坊」。除透過Dewey所執導的《北達科他聖地之戰》紀錄片放映與映後座談外,亦舉辦師生的近距離餐敘與意見交流及安排太魯閣族部落參訪行程。
Dewey導演在映後座談中表示,北達科他反油管抗爭,除環保議題外,也關乎原住民族女性及孩童的安全議題,因油管建造工人多數是男性,造成當地原住民族女性遭到性侵、綁架及失蹤等狀況。Kincaid律師則提及未經過部落同意的油管建造工程,嚴重違反「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包含要求簽屬的金融機構在審查投資項目時,對環境、社會、族群和工作機會等評估。擔任講座主持的民族事務發展學系的陳毅峰副教授認為,臺灣原住民族議題的豐富多元,是參與國際事務的重要切入點,可透過國際議題的串連,提供不同面向的視野。
國際中心為安排更多國際交流對話機會,5月初特別邀請於巴黎舉辦之第1屆「法國臺灣原住民電影日」的策展人Skaya Siku博士,以「萌芽中的跨國影像行動」為主題分享策展的經驗。Skaya Siku博士提出有意識地透過影像進行行動倡議,不僅是舉辦娛樂的嘉年華,還包括選片如何跨越世代與族群的對話,及展覽的時間如何安排,俾能有效的持續參與等細節之考量。她認為進行能見度高的跨國影像行動,最重要的是讓大家在看見臺灣之餘,也能夠看見臺灣的原住民族,並且是用「正確的」方式來認識臺灣的原住民族及相關議題。
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自成立以來,除協助原住民族學院的國際事務外,更致力於國際原住民族議題的串連與倡議。近年積極安排師生參與原住民族相關的國際事務研究與交流,逐漸獲得國內外單位的重視。本次除2場校內精彩講座外,亦安排部落走動式工作坊,前往太魯閣族群部落瞭解當地原住民族議題,走訪亞泥礦場與太魯閣國家公園,亦與太魯閣族人進行內容豐富且多元的交流,包含族人們所關切的狩獵、傳統領域權利與開發等議題。
新聞來源:國立東華大學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舉辦「2018年大專校院雙邊交流典範案例徵選活動」,得獎名單於日前公布。獲選之案例,將由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專員前往獲獎學校採訪,未來將以數位專刊形式,向海內外進行社群媒體推廣。本次徵件於4月底結束,經過初選及決選兩輪評審,最後選出5件典範案例。
東華大學獲選的典範案例為「原住民族教育正南向接軌計畫」。為提升臺灣社會對於世界南島議題、學術發展及社會現況之認識,東華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自2017年獲教育部補助執行「臺灣連結:原住民族教育正南向接軌計畫」,拓展臺、紐兩國間國際原住民相關研究與活動,活動形式包括學術交流、機構與社區拜會、學生實習等。活動內容獨特,具備未來延續性,並提供臺灣各大學與紐西蘭學術界的合作機會因而獲獎。
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表示,透過典範案例徵選活動,期望能找出具備深度與創新之案例,進而提供各校未來在推動雙邊交流的新思維,同時希望找出默默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幕後推手,將辛苦轉化成為更多的力量。
新聞來源:國立東華大學
獲獎資訊: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國際事務中心於5月5日舉辦「國際事務工作坊:南島女力 – 分享交流論壇暨春季姐妹會」,聚集來自有法國、美國、加拿大、關島、菲律賓、紐西蘭、帛琉、日本等地,關心原住民族事務的女性,透過不同世代的「女力」,分享經驗與建議。與會女性曾走遍世界各地,以專業與興趣,自社會工作、聲樂、樂舞展演、影像與農作等方面進行國際分享與串連。
上午場由甫參加2018年聯合國原住民族常設論壇(UNPFII)的梁芬美(Baitzx Niahosa,鄒族)分享論壇有關原住民族土地、領域與自然資源權利的主題,並分享參與國際事務的經驗及如何將臺灣的原住民族文化、語言與議題帶到國際場域討論。
下午首場是「發聲的女人 – 公共事務與社會參與」,由臺大社工系Ciwang Teyra(太魯閣族)與甫自法國獲得博士候選人的東華畢業生陳翠臻(Sawmah Lasong,阿美族)進行引言,分享將臺灣的聲音帶到國際場域須有在地連結之經驗,方能具有深度,且應將國際獲得之經驗帶回臺灣實踐,另透過長期累積建立支持之人脈網絡。
「在家的女人 – 在地實踐與返鄉連結」場次,由「返家」在部落進行深耕的希婻.瑪飛洑(Sinan Mavivo,達悟族)與高雄那瑪夏的阿布娪.卡阿斐依亞那(Apu’u Kaaviana,卡那卡那富族)進行引言。希婻.瑪飛洑以謙虛態度表示,多年參與是盡己所能進行資源連結,協助蘭嶼相關議題發聲。阿布娪則提到國際參與和串聯之經驗,透過學習別人組織運作,特別是女性的力量與韌性,啟發在部落找到札根培力的方法。
「愛美的女人 – 藝術創作與議題倡議」場次,由來自都蘭部落的哈拿.葛琉(Hana Keliw,阿美族)以及希.滿棒(Si Manpang,達悟族)分別就藝術創作與音樂展演,不同面相的「美學」透過藝術來傳達訴求。哈拿.葛琉分享在法國駐村創作時,闡述阿美族文化的價值與意涵。滿棒談起古謠的傳唱,是她在語言限制下最有利的交流之道。
美國Fulbright訪問學者林怡君教授(Tricia Y.C. Lin)表示,交流工作坊讓她圓夢,有機會陸續結識原住民族女性,建立夥伴關係,透過生命經驗展現出能量與情誼。東華原住民族學院國際事務中心主任謝若蘭(Bavaragh Dagalomai,西拉雅族)表示,工作坊除展現原住民族女性的多元與豐富視野外,更是建構女性參與國際事務多方連結的契機。
新聞資料來源:國立東華大學
臺灣女性不論是在學術研究、藝術文化、社會參與等各專業領域方面的國際交流,皆有亮眼表現。本次工作坊邀請多位在國際連結上展現「女力」的原住民族女性、或是長期參與原住民族相關國際事務的女性,集聚一堂進行分享交流。透過本次工作坊,我們希望建構女性參與國際事務多方連結的契機與夥伴關係,並藉由女力們在生命經驗所展現的能量,相互激發更多的創新與串聯,以利培力參與原住民族國際事務的人才。
跟我們一起抓住春天的尾巴,來場姊妹們無保留分享彼此的盛宴吧!
工作坊內容:
【專題演講】2018UNPFII參與經驗分享|梁芬美 / Baitzx Niahosa
【發聲的女人】公共事務與社會參與 主持:林怡君 / Tricia Lin
【在家的女人】在地實踐與返鄉連結 主持:謝若蘭 / Jolan Hsieh
【愛美的女人】藝術創作與議題倡議 主持:王昱心 / Zoe Wang
時間:2018年5月5日(六)上午10:30至下午16:10
地點:國立東華大學 原住民民族學院Taluan(A201)
對象:對原住民族事務與國際事務有興趣或從事相關工作者
費用:免費,因場地與工作坊形式安排,請先報名
【講題】台灣原住民族之聯合國原住民議題常設論壇參與
【主講】芬美‧倪亞賀灑(梁芬美)| 鄒族聲樂家
【主持】謝若蘭 Bavaragh Dagalomai|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
【時間】2018年3月13日(星期二)10:00 – 12:00
【地點】國立東華大學原民院A213教室
【課程】原民院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世界原住民族通論」
【協力】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
【講員簡介】
芬美‧倪雅賀灑,生長於阿里山鄉樂野部落,在美國加州大
以明亮又柔和的歌聲吸引著大家的芬美‧倪雅賀灑,走唱世
芬美多年積極參與聯合國原住民議題常設論壇(Perma
2017年更以聯合國原住民議題常設論壇之永續發展資訊
活動粉絲專頁:UN PFII 台灣原住民族之聯合國原住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