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深化與紐西蘭之國際教育及文化交流:紐西蘭駐臺代表來訪座談

紐西蘭駐台商工辦事處(NZCIO)代表馬嘉博(Mark Pearson)先生一行,於2月19日蒞臨國立東華大學訪問,由校長徐輝明率領各院代表、國際事務處及永續發展中心同仁熱情接待。

此次訪問由東華原住民民族學院石忠山院長與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謝若蘭主任促成,並由國際事務處協助安排接待,旨在加深紐西蘭方面對東華大學特色的瞭解,並促進雙方學術研究的合作。訪問期間,紐西蘭商工辦事處特別表達對近期花蓮地震後東華大學受災情況的深切慰問與支持,展現紐西蘭對臺灣的關懷與友好,進一步鞏固雙方合作基礎。

東華大學亦安排交流座談會,由國際事務處、原住民民族學院、環境暨海洋學院及永續發展中心進行簡報,介紹東華大學在教育與學術領域的多元發展與卓越特色。會後,馬嘉博代表一行參訪東華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深入瞭解學校在推動原住民族教育、語言文化與國際合作方面的努力與成果。

東華大學長期致力於國際交流,目前已與紐西蘭4所國立大學建立合作關係,包括林肯大學的4+1雙聯學位計畫及梅西大學的學生出國研修計畫等。未來,東華大學將持續推動多元文化的交流與發展,積極拓展學生與教師的國際視野,深化國際合作與友好關係。
為感謝紐西蘭商工辦事處對東華大學的慷慨支持,特別致贈感謝狀,表達誠摯謝意


紐西蘭商工辦事處(NZCIO)代表馬嘉博(Mark Pearson)大使來訪,特別贈送櫻桃校方代表與來賓合影,共享甜美時刻


紐西蘭商工辦事處代表前往原住民族學院參訪,由石忠山院長及謝若蘭老師接待並介紹東華大學在推動原住民族教育、語言文化與國際合作方面的努力與成果


雙方代表於會議中熱烈討論,聚焦學術合作、師生交流等議題,期待未來建立更緊密的夥伴關係

 

相關訊息請參考官網介紹(https://www.ndhu.edu.tw/p/406-1000-237601,r4956.php?Lang=zh-tw#Dyn_2_3)

2024年吳許富美獎助學金獲獎團隊公告

恭喜2024年度吳許富美獎助學金獲獎團隊!該獎助學金由善心人士捐贈,委託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設置,旨在支持原住民族相關研究與學術發展。

獲獎團隊成員名單:

  • Sifo Lakaw 博士(阿美族):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2024/6),現職阿美族語推協會理事長,專長領域包括教育、語言復振與轉型正義。
  • 楊曉珞Shau-lou YOUNG(西拉雅族):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博士候選人,專長於文化人類學、解殖民論述及原住民族主權。
  • Mulas Ismahasan Islituan 陳慧君(布農族/拉阿魯哇族):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生,現任財團法人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基金會教育推廣組主任,專長於原住民族政治參與、媒體、影像紀錄及族語教育。
  • 杜宜蓁 Mutulavay Yi-Jen TU(凱達格蘭族):國立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博士生,專長領域為轉型正義、教育及新媒體。
  • Pisuy Bawnay 筆述一.莫耐(泰雅族):紐西蘭威靈頓維多利雅大學毛利研究學院碩士(2024/12)博士生,專長於原住民族教育、解殖民研究方法及轉型正義。
  • Panay Kumod TanaTakisvilainan 黃雅憶(阿美族/布農族):紐西蘭威靈頓維多利雅大學碩士生,專長於國際交流、原住民族觀光及傳統知識。
  • 吳慧馨 Hui-Hsin WU: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生,專長於原住民族藝術經濟、部落史、部落女性與勞動及地方創生。

本中心再次恭喜本年度的獲獎者!他們的提案參與了2024年度本中心的國際交流計畫,深化對原住民族文化的了解與合作。詳情報導請參閱以下連結:

再次祝賀獲獎者,期待他們的研究成果能夠對原住民族的未來產生積極影響!

臺灣原住民族年輕學者團隊赴紐西蘭參加國際原住民族研究會議,展示跨國合作潛力與學術成果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主任Bavaragh Dagalomai謝若蘭教授近日率領一支由臺灣原住民族學者及研究生組成的代表團,前往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參加由毛利卓越研究中心(Ngā Pae o te Māramatanga ,NPM)主辦的國際原住民族研究研討會(International Indigenous Research Conference, IRC 2024)。本次研討會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超過700名的原住民族學者與政策專家,共同探討原住民族在歷史及當代挑戰中的應對策略。其中,臺灣參與者大約15人,透過不同的主題發表,積極展示原住民族領域的研究成果,並強調跨國合作的重要性。

由Bavaragh Dagalomai謝若蘭所籌組的跨校臺灣團隊,在本次研討會中以「歷史創傷與轉型正義的療癒之路」及「去殖民化與文化實踐」為主題,深入探討與原住民族文化復振、語言保存、政治參與、新媒體、生態觀光等議題相關的多元研究成果。

 

歷史創傷與轉型正義的療癒之路

第一場次聚焦於歷史創傷與轉型正義的課題,四位發表者分享了不同領域的研究成果,展示了臺灣原住民族學術研究的豐富性和深度。其中,阿美族學者Sifo Lakaw博士以阿美族語發表演講,探討家庭語言政策與沉浸式教育如何協同逆轉族語流失,並強調語言復振過程中學校和家庭合作的重要性。此外,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的泰雅族研究生Pisuy Bawnay則分享了對臺灣原住民族研究方法發展的見解,提出去殖民化方法作為構建原住民族研究框架的可行途徑。凱達格蘭族的杜宜蓁提出以新媒體為平台,探討年輕世代如何運用播客媒介重建文化認同並與現代社會保持接軌。吳慧馨則關注原住民族知識系統中的性別角色轉變,研究藝術創作如何作為文化療癒的橋樑,促進社區關係的重建與知識傳承。

 

去殖民化與文化實踐的探索

第二場次則深入討論了去殖民化與文化實踐的議題,特別關注文化旅遊、儀式實踐以及原住民族的政治參與等方面。Panay Tana Takisvilainan,來自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的布農族/阿美族研究生,分享了如何運用數位技術與文化旅遊模式促進族群認同並達到經濟可持續發展。西拉雅族楊曉珞則通過小米儀式與現代節慶研究,展示原住民族如何運用儀式實踐來主張主權和領域權。布農族/拉阿魯哇族的Mulas Ismahasan陳慧君則關注臺灣原住民族女性在政治中的參與,分析選舉制度對其權力分配的影響,並提出政策建議,旨在提升原住民族女性在政治中的代表性。

 

以學術交流與未來合作提升原權意識

Bavaragh Dagalomai謝若蘭教授在會議中指出,這次國際原住民族研究會議為臺灣與紐西蘭原住民族學術及文化交流提供了寶貴的平臺,促進了雙方在語言復振、教育與文化政策上的深入對話。她強調,原住民族的自我認同與文化保存是一項全球性的使命,需要各地原住民族團結合作,透過經驗分享與資源交流,共同應對當前的挑戰。她進一步強調:「這樣的國際對話與在地行動,將有助於促進原住民族文化的永續發展與族群自我認同的建立。此次會議不僅強化了臺灣與紐西蘭在語言、文化與政治領域的合作,也為臺灣原住民族提供了在文化復振與社會參與方面的新策略,並進一步推動了全球原住民族在正義與賦權問題上的集體合作的基石。」

此次代表團年輕學者的研究與分享,深受與會學者與政策專家的關注,並獲得許多與會者的參與討論與熱絡交流。大會共同主席 Linda Waimarie Nikora 教授特別在參與的臺灣場次中提到,臺灣年輕世代的原住民族學者的表現回應了主辦單位的「賦權」(Empowering)的訴求,由資深有經驗的教授帶領跨領域年輕學者,透過深入分析與創新視角,不僅展示了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獨特性與其全球視野,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團隊表現,將鼓勵著新世代對促進跨國合作及解決全球原住民族共同面對的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連結: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379956

2024原住民族國際研討會共同主席 Dr. Linda Waimarie Nikora(左四)與本次來自尼泊爾的大會專題演講者Pasang Dolma Sherpa 博士(左六)與團隊於研討會,特安排時間進行交流會談紐西蘭毛利知名學者Dr. Erana Hond-Flavell(右四)與臺灣團隊針對文化復振、全人健康、知識主權等議題有深度交流臺灣團隊與東華大學姐妹校奧克蘭理工大學的Pare Keiha副校長進行交流研究團隊發表完與澳洲語言學者進行語言與文化復振的交流分享

 

新聞來源|國立東華大學新聞

 

紐西蘭深度交流:臺灣團隊學習毛利族文化與主權實踐

近日,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主任Bavaragh Dagalomai謝若蘭教授率領一支來自臺灣的原住民族學者與研究生團隊,前往紐西蘭進行一場文化學習與深度交流的旅程。此次交流活動的重點包括參與毛利族的傳統葬禮,支持毛利族群捍衛《懷唐伊條約》賦予的主權與權益,以及深入了解毛利族在文化、語言、土地權益等方面的核心價值與實踐。

參與毛利傳統葬禮:紀念英雄,反思歷史

臺灣團隊此行的亮點之一是參加了一場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毛利族傳統葬禮,這場儀式是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28毛利步兵營的最後一位成員、戰爭英雄Sir Robert Gillies爵士(別號「The Bom」)舉行的。Gillies爵士在軍事服役期間立下赫赫戰功,戰後積極投入毛利文化的保存與推廣工作,是毛利族社群的精神象徵。此次葬禮儀式不僅展現了毛利族對於英雄的敬意,也強調了毛利族透過儀式來進行族群記憶的保存。對於來自臺灣的團隊成員來說,參與這場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儀式,無疑是一場難忘的經歷。部分團員在2020年有幸結識Gillies爵士,並在葬禮上以鄒族的「安魂曲」表達敬意。這一經歷讓團員更加深刻地理解原住民族如何通過儀式與文化保存來實現歷史療癒和轉型正義。

支持《懷唐伊條約》:捍衛毛利族群的土地與文化權益

此次交流的另一重要活動是接受「國際原住民族研究」大會的鼓舞與倡議,參與在奧克蘭舉行的「Toitū Te Tiriti」行動,該行動旨在呼籲政府履行1840年簽訂的《懷唐伊條約》,尊重毛利族的土地與文化權利,並反對對條約的狹隘詮釋。在行動中,毛利族社群與支持者們強烈表達了對條約精神的堅定立場,並強調毛利族的文化與土地權利必須得到保障。Bavaragh Dagalomai謝若蘭教授在行動現場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作為來自臺灣的原住民族人,代表團此行的目的是支持《懷唐伊條約》,支持毛利族的權益,並呼籲紐西蘭政府履行條約所賦予毛利族的權利。來自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的代表團成員Panay Tana Takisvilainan也表示,儘管他們不是毛利人,但作為臺灣的原住民族,他們深感此行的重要性,並願意站出來支持毛利族。

 

深入文化學習與土地主權對話

在Rotorua的Te Kuirau marae(毛利傳統集會場所),團隊進行了多場文化學習活動,並由紐西蘭前毛利事務部長Hon. Te Ururoa Flavell親自接待與引導。Flavell介紹了毛利族的傳統文化與價值觀,並分享了毛利族在文化復興、土地管理和經濟發展方面的實踐與挑戰。此外,團隊還與GHA公司高層進行了交流,深入了解毛利族在土地權益保護、資源管理等方面的努力,並且於參觀地方電台時深入理解媒體對族群事務的重要。這些交流促使團員更深入地思考原住民族在當今世界中如何平衡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發展,並為全球原住民族的土地主權問題尋求共同的解決方案。

 

文化傳承與國際合作:未來的發展

Bavaragh Dagalomai謝若蘭教授數月前接受了紐西蘭外交部長任命為亞洲紐西蘭基金會榮譽顧問,此行在奧克蘭期間亦接受基金會的安排,讓臺灣團隊與公私部門及學術界年輕領袖進行了對話,探討兩國在原住民族領域的合作機會和未來發展。此外,毛利電台執行長Shane Taurima也邀請代表團進行小型座談,討論語言主權、媒體的自主性以及毛利語的傳播近況。Taurima執行長強調,毛利電台的發展與語言復興密切相關,他鼓勵原住民族積極參與國際平台進行交流,並邀請臺灣代表團參加明年在臺灣舉辦的全球原住民族廣電聯盟(WIBN)大會。

 

文化延續與族群認同:共同追求核心價值

此次深度文化交流之旅不僅增進了團員對毛利族文化與土地主權的理解,也為即將舉行的2024年國際原住民族研究會議奠定了基礎。團員Mulas Ismahasan陳慧君表示:「文化的延續不僅需要記憶,更需要行動。這是臺灣與毛利人共同追求的核心價值-文化的傳承與自我認同,只有通過實際行動,才能實現真正的文化復興。」Sifo Lakaw 博士則再次強調,學習毛利語言主權的行使再次看見語言的復振必須以社會運動的精神來推動,而不是成為加分工具而已。

自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成立以來,致力於促進原住民族的國際交流與學術合作,並培養具國際視野的年輕領袖。此次文化交流之旅強調了文化傳承與族群認同的必要性,並為原住民族的歷史療癒與社會復興注入了新動能。Bavaragh Dagalomai謝若蘭教授總結道:「原住民族的文化、語言與傳統,不僅是過去的回顧,更是當前與未來族群認同的基礎。這次交流對參與者來說是一場深刻的文化洗禮,也進一步強化了我們對毛利族及其他原住民族在土地、文化和主權維護方面的支持。」她感謝此次提供補助的機構與善心人士,尤其是原住民族委員會及吳許富美獎助學金的捐助者,讓這次跨國的文化與學術交流得以進行年輕世代的培力,並向全世界獻上屬於臺灣原住民族的智慧。

團隊成員有幸於Hon. Te Ururoa Flavell的安排下,於毛利傳統學習與聚會場所Marae 進行進行毛利沈浸式文化的學習
團隊成員與亞洲紐西蘭基金會的交流,討論年輕世代的專業連結與領導培力團隊成員由前國會議員暨毛利事務部長 Hon. Te Ururoa Flavell 的全程陪伴,進行毛利沈浸式文化的學習團隊成員參訪地方電台,討論媒體對族群發展的影響

新聞來源|國立東華大學新聞

澳洲西雪梨大學再度來訪東華大學,共同啟動學術暨文化交流移地學習計畫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以下簡稱國際中心)近日接待來自澳洲西雪梨大學(WSU)的師生,展開為期兩週的「台灣原住民族學術暨文化交流移地學習」計畫。此次交流是兩校自2021年簽署合作備忘錄以來,第三年攜手舉辦此項短期交流計畫,展現雙方在推動國際原住民教育交流上的深厚承諾。

本次計畫由西雪梨大學透過澳洲政府的「新可倫坡計畫」(New Colombo Plan)支持,並由東華大學國際中心精心規劃。計畫亮點包括多場原住民知識公開系列講座,講座內容涵蓋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文化、語言、藝術等多元議題,並邀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的知名教授群與來自各部落的知識傳承者和文化工作者進行全英文授課,深入探討原住民族權利與挑戰、健康照護、身份認同與文化復振等主題。

值得一提的是,西雪梨大學原住民研究主任Gawaian Bodkin-Andrews教授也將以解殖民手法講述澳洲原住民族的文化與故事,進一步促進兩校師生對不同地區原住民族議題的理解與交流。

除了學術討論,西雪梨大學師生還進行部落參訪,前往花蓮地區的阿美族與噶瑪蘭族部落,親身體驗部落生活與傳統技藝,並與當地族人進行深入交流。今年計畫創新推出「學伴制度」,由東華大學學生擔任西雪梨大學學生的學伴,陪伴他們探索校園、品味花蓮在地生活,並安排參訪花蓮文創產業園區等文化景點。

東華大學校長徐輝明教授在歡迎式中表示:「我們致力於成為世界一流的學術機構,與西雪梨大學的合作對於實現這一目標至關重要。透過這樣的學術交流,我們為學生和教師創造了豐富且有意義的互動機會。」國際事務處處長蘇銘千教授則強調,東華大學在永續發展領域的卓越表現與西雪梨大學在社會影響力方面的全球領先地位相互呼應,並共同推動社會影響力的全球發展。

原住民民族學院的院長石忠山教授指出:「此計畫旨在加深西雪梨大學師生對台灣原住民文化的瞭解,並讓東華大學學生能夠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進行交流,擴展國際視野。」

已經連續三年帶團來臺的西雪梨大學國際串聯的行政專員Kylie Beerens女士表示,對東華大學的精心安排表示感謝,並期待此次的學術與文化交流能夠讓西雪梨大學的學生更深入瞭解台灣原住民族議題在當地的獨特脈絡與實踐。她指出,這樣的互動不僅有助於學生未來進行原住民族研究,還能讓他們學習原住民研究的田野調查技巧,從而更專業地觀察和記錄原住民族社群的文化現象。

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主任謝若蘭Bavaragh Dagalomai教授強調:「這不僅是一次學術與文化交流,更是全球原民夥伴的能力累積與培力。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合作,讓世界看到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活力,並讓台灣原住民族的聲音被國際社會聽見。」

謝教授指出,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在原住民研究領域的卓越表現,讓學校成為國際間重要的學術交流平台。該學院擁有專精於原住民族研究的學系,包括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學程等,為台灣乃至國際社會培養大量原住民族領域的專業人才,並在促進國際間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的交流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次學術與文化交流計畫,不僅加深兩校師生對原住民議題的理解,也為兩國在原住民族研究領域的合作奠定更堅實的基礎,展現雙方在推動全球原住民族教育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共同努力與承諾。

講師Awi Mona傲予莫那課後留影
歡迎式後留影
西雪梨學生與原民院舞團交流學習相聚歡
兩校互贈禮品留影(左起:Gawaian Bodkin-Andrews博士、Kylie Beerens、徐輝明校長、蘇銘千處長、謝若蘭主任)

新聞來源|國立東華大學新聞

賀!本中心主任Bavaragh Dagalomai謝若蘭博士獲任命為亞洲紐西蘭基金會榮譽顧問

紐西蘭外交部長溫斯頓•彼得斯 (Winston Peters) 任命中心主任Bavaragh Daglomai謝若蘭博士為亞洲紐西蘭基金會 (Asia New Zealand Foundation)的榮譽顧問。Bavaragh Dagalomai 謝若蘭教授是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兼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主任,擁有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司法正義學哲學博士學位。她在學術界、人權組織和公部門相關專業委員會提供專業服務。
亞洲紐西蘭基金會董事會主席弗蘭•王爾德女爵士 (Dame Fran Wilde) 對Bavaragh Dagalomai 謝若蘭教授的加入表示歡迎,並期待與彼得斯部長在 2025 年 3 月於奧克蘭舉行的雙年顧問會議上歡迎她與其他顧問。
彼得斯部長在任命函中表示,該基金會成立於 1994 年,旨在讓紐西蘭人了解亞洲的國家和人民,並提升紐西蘭在亞洲的形象。基金會是一個非營利和無黨派的組織,主要由政府支持,並得到私人慈善人士和企業的幫助。榮譽顧問的角色是為基金會提供支持和建議,並為其工作提供知識、影響力和聲望。除此,還將協助基金會與其所在國和其他地區的相關專業高層人士建立聯繫。

相關訊息請參考官網介紹(https://www.asianz.org.nz/dr-jolan-hsieh)

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在地深耕。國際串聯」以亮點實績為原民外交人才培力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自2014年8月成立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下稱國際中心)以來,協助推動相關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達成原住民族學術、教育、文化等國際結盟目標。國際中心以「在地深耕。國際串聯」的視野,推動原住民族知識體系與教育自主的發展;一方面擔任臺灣的協力窗口之一,提供我國原住民族教育與政策現況進展與挑戰,二方面爭取國際的能見度,將國際視野帶入我國,透過跨校教師社群與社群網站,進行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的建構與資源分享。因此,國際中心配合國家原住民族國際化政策-「南島論壇」暨「新南向」政策理念,推動並協助東華大學與多所學術機構進行國際合作,包含紐西蘭、澳洲、美國(內陸、夏威夷、美屬關島、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歐薩米區域(芬蘭、瑞典、挪威)等為優先推動區域。其次,亦結合新南向政策,除上述幾個區域連結外,亦推動泛印太區域合作交流,包含帛琉、斐濟、薩摩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等國原住民族議題的連結。

國際中心曾獲東華大學「亮點計畫」肯定,獲得三年常態性人事經費補助,以利呈現原住民族在高教領域應扮演的亮點角色,同時成為臺灣在國際地位與角色上的重要關鍵。除此,近年來亦獲得原民會等單位的肯定,透過規劃重點國際活動,以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的基本價值,積極拓展國際學術交流、人才培力、社群平台等三大面向,加強國際合作,佐以數位人文概念建構並分享知識體系的競爭型專案計畫申請的補助經費。

東華原住民民族學院Namoh Sakang石忠山院長指出:「國際中心的設置並無主管行政加給、學分減授、專兼任助理人力等,完全需要靠中心主任自行爭取經費資源來進行相當重要的國際事務工作,在經費與資源不穩定的狀況下,仍能因著長期的努力與深耕,協助本院籌劃與安排各項國際交流,已經累積許多的原民外交與國際交流的實質影響力」。這些相關的實績包含協助本院共同接待紐西蘭亞洲基金會的年輕領導的拜會與部落參與、接待加拿大NorQuest College 人文社會學院促進簽訂校級合作備忘錄、辦理臺紐澳三國聯席深度交流與諮詢座談、籌辦澳洲西雪梨大學姐妹校學生「新可倫坡」計畫的移地學習營隊、執行辦理國家人權博物館委託之「族群文化實踐與轉型正義國際論壇」、臺美原住民族藝術與文化走讀與交流等。

中心主任 Bavaragh Dagalomai謝若蘭教授具體指出,在國際學術交流面向,主要是規劃辦理國際原住民族文化交流學習,包含短期學習或實習、參與國際原住民族相關會議、社區營隊或參訪、論壇活動、講座、工作坊等。而在國際人才培力面向,則透過獎學金設立、規劃英語訓練課程,並透過辦理與國際相關之工作坊、講座、論壇等,達到人才培力的目的。而在數位社群平台面向,進行包含社群媒體經營的網路平台維運,多數為本土語言與英文傳遞國內外相關原住民族新聞與議題,包含各種獎助學金、研討會徵件訊息等。這些能量的累積,包含積極參與國際學術組織,達到了全球視野連結美洲大陸(北美、南美)、歐洲大陸,非洲大陸,以及極地等區域學術研究與交流,強化南島文化的知識連結,並促使臺灣形成重要的國際夥伴角色。

國際中心在各方的支持下,長期致力國際串聯,中心主任亦扮演臺灣原住民族在國際上的關鍵重要位置,包含擔任世界原住民族高教聯盟共同主席(2019-2023)、受邀擔任國科會科教發展及國際合作處「臺(灣)加(拿大)科技合作25週年活動」議題發表人、受邀前往紐西蘭亞洲研究年會擔任專題演講者、受邀擔任「坎培拉學者」參訪澳洲進行原民轉型正義與永續議題的深度交流、受英國三所大學邀請參與相關學術活動進行演講與交流、獲外交部邀請參與加拿大國會議員訪臺餐敘等。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心積極爭取補助與私人捐贈,相關補助與獎助學金用以來培育人才,例如2023年度吳許富美獎助學金獲獎團隊前往阿拉斯加參與世界原住民族高等教育聯盟年會,而最近亦收到紐西蘭奧克蘭大學舉辦的原住民族研究雙年會錄取通知,由中心主任組成跨校團隊於11月底前往紐西蘭,以兩組共八篇文章進行年輕世代發表相關臺灣原住民族研究。

 

臺灣是世界不可或缺的夥伴,而原住民族正是臺灣在國際參與上的不可或缺主角以及亮點。國際中心期盼更多的國家資源能夠注入國際人才的培育,也希望號召更多私人企業與個人進行專案捐助,以利無後顧之憂的推動以臺灣在地視野的原住民族國際交流與參與,成為世界共同推動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與主權落實下的堅定信賴夥伴。

 

新聞來源|國立東華大學新聞

外網新聞|花蓮電子報-文教類

「族群文化實踐與轉型正義對話」國際論壇

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謹訂於2024年3月9日上午8:50於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國際會議廳,舉行「族群文化實踐與轉型正義對話」國際論壇。本論壇透過博物館的策展與教育國際經驗之分享,理解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的公共教育暨政策落實,共同邁向和解共榮的社會。
敬邀關心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專家、學者、相關部門與組織工作者,以及各界民眾,免費報名參加。

活動網頁:https://www.iia.ndhu.edu.tw/forum/

澳洲西雪梨大學師生前進東華,新可倫坡計畫深耕臺澳交流與連結

國立東華大學日前接待姐妹校澳洲西雪梨大學師生一行12人,進行為期兩週的「臺灣原住民族知識與文化」學習交流,延續自2022後疫情時代雙邊交流,邁向第二年。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長期致力於國際交流,並實質促成包含西雪梨大學等多所國際知名大專校院簽訂合作備忘錄,透過工作團隊的籌劃準備,於澳洲團隊抵達後即進行校園導覽後,與原住民民族學院舞團進行交流餐敘後參與團練,在熱絡的氣氛中開啟交流的序曲。

西雪梨大學新可倫坡計畫(New Colombo Plan)的使命是為其姊妹校之間共創一個可以相互交流創的平臺。這次西雪梨大學來到東華大學移地學習正是延續此一精神,在雙方共同努力下,達到實質國際交流學習的效益。此次活動是澳洲西雪梨大學新可倫坡計畫第二年,由該校 Yi-Chen Lan 副校長(藍易振)帶隊來臺前往數所不同大學進行臺澳高教交流。來到東華大學的團隊由不同領域與背景的原住民師生組成,包含醫護、人文、社會、原住民族研究、商管、運動科學等,而原住民族教育中心 Fiona Towney 主任與相關行政人員亦隨團全程參與。

 

 

在課程正式展開的第一天,由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 Bavaragh Dagalomai 謝若蘭主任向澳洲西雪梨大學學生介紹東華大學以及各學院與科系,並提供相關招收國際學生科系與相關獎助學金的訊息。工作團隊亦安排一系列的原住民族知識公開講座,透過專業的師資,於授課後進行多元領域學科間的對話。

 

 

 

 

除了專業講座課程,工作團隊亦進行部落社區參訪安排,分別前往光復、豐濱、秀林三個不同原住民族社群之社區,進行深度的交流互動與學習觀摩。從社區參訪與部落對話的經驗當中,移地學習團隊暨參與的東華師生得以學習並理解臺灣原住民族群在文化復振與傳承的經驗歷程以及挑戰,並見證了傳統工藝技術的保存經驗以及如何運用當代文創進行傳承。

 

 

除此,值得一提的是,正逢原住民民族學院22週年院慶,澳洲來訪團隊全體參與「願景與挑戰:新世紀架構下之原住民族發展」國際研討會,Towney主任亦接受邀請,以澳洲高教中的原住民族教育策略為題,擔任專題演講者,澳洲學生並於慶祝晚會中以樂舞及武術進行同歡表演。

 

 

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 Bavaragh Dagalomai 謝若蘭主任感謝所有應邀參與公開演講系列的教師、提供接待的部落社區夥伴,以及辛苦的團隊工作人員。謝若蘭主任於交流開幕時致詞表示:「國際交流合作不僅僅提供訪團認識臺灣以及這塊土地上的原住民族,同時也對東華師生以及周邊社區產生國際對話的實質影響。」也因此,本次活動亦邀請東華學生參與,尤其是來臺修習學位的國際生,得以讓具有深度的知識基礎與多元文化藉由交流擴大效益。

 

 

 

 

 

 

新聞來源|國立東華大學新聞《東華永續暨藝學術文化專欄》

外網新聞|中華新聞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