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MA新聞世界第367集 完整專題【賽德克族在地知識體系建構之路】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高教深耕.部落結盟」計畫結合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班課程,在共同授課教師謝若蘭(Bavaragh Dagalomai)與陳毅峰教授規劃安排下,於學期末與靜宜大學原住民族文化碩士班師生在南投眉溪部落「綠生農場」進行三天的移地學習。課程安排瓦歷斯.貝林(Walis.Perlin)教授專題講座,課程觀摩與交流學習及賽德克族的碩士班學生以全族語發表學術論文研究計畫,具體落實原住民族教育學術從部落紮根,建構知識體系的契機。
走在徹底執行自然農業的「綠生農場」裡,參與師生透過農場主人瓦歷斯.貝林解說與自然共生的農場模式,以及該農場參與相關國際食農教育聯盟的重要性。農場生長的健康茁壯蔬菜水果,養分來自農場以艾草、當歸、肉桂、大蒜與生薑等發酵的營養液,並以生態體系的循環經濟模式,讓作物既能吸收利用,又能增強抵抗力,也確保食物的安全及養分。農場也因應當代飲食多元樣貌,種植許多摘採即可食用的經濟農作物,包含美生菜、芝蔴葉及小蕃茄等。
農場的雞舍、豬舍沒有難聞味道,飼養環境友善。豬舍是以木屑及微生物鋪設發酵床,餵豬吃天然的飼料,如牧草、豆渣和酵母菌,排泄物會被發酵床裡的益菌吃掉,分解成有機肥料,也是循環農業的基礎運作模式。農場的豬取名為巴萊豬(Babuy.Bale,賽德克族語「真正的豬」意涵),由山豬和桃園黑毛豬配種的特種豬,有著山豬長鼻子與粗毛的特徵,又有黑豬體型大、油脂豐厚的優點。
瓦歷斯.貝林以「合作經濟與小農發展」的專題演講,提到生態是人生活的態度,農業是土地的文化基礎,並提出許多國際相關案例,以及國內的發展現況。瓦歷斯.貝林本身是具有族群理念與意識的重量級原住民政治人物,課程安排特別邀請他分享「經驗政治與未來家園(民族)的想像」,從在地農業出發,如何與政治結合,包含如何透過關鍵少數的力量串連,爭取族群的權利,以及在不同階段參與政策立法的過程。
為期三天的學習也進行由賽德克族教授級知識傳承耆老,進行傳統藤編製作揹籃以及生命禮俗的兩門課程觀課。耆老教授林清川(Iyung Pihu)帶領同學製作藤編,從植物與文化生態的基礎下,教授藤編揹籃的製作過程,包含材料如何取得、製作成藤片,然後從頭開始的製作過程。另外一間教室,由耆老教授王蔡桂妹(Awe Nawi)講述賽德克族的傳統生命禮俗,傳統的社會裡,傳統祭儀對部落族人在生活上如何形成緊密的關係及在當代如何影響部落。
靜宜大學碩士班一、二年級學生以全族語報告分享自己的學習對民族自治的想像與挑戰,並且介紹研究的方向與主題。學生們不乏許多已經具有各行業工作資歷豐富者,為了民族教育的主權落實努力,以族語書寫簡報,配合全族語的報告內容,以及賽德克知識體系的根基。觀課的師生對於兩門課的全族語深度教授,配合文化講師進行釐清,學生仔細的聽講與全族語討論對話,印象深刻。除此,為民族教育的發展,透過影像拍攝,同步於課程中進行文化知識的保存,更是有利於未來的各級系列教材發展。
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也藉此次機會進行合作需求的諮詢,中心主任謝若蘭教授認為國際原住民族教育的跨國支援與參與之重要性,也透過此次的移地學習,更進一步的理解在現階段的教育主權發展中,如何扮演大學的協助角色,逐步建構從族群主權意識下的民族文化教育與傳承。謝教授也同時以世界原住民族高等教育聯盟(WINHEC)共同主席身分在諮詢會議中強調,國際夥伴關係的發展與串連一方面可以在面臨制度與政策挑戰時提供諮詢與支持,另外一方面在國際上實質的參與並分享臺灣的民族教育發展案例。
此次參與人員包含東華原住民族學院10位博士班學生,跨院教師則包含謝若蘭、陳毅峰、葉秀燕、吳海音等教授,以及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的跨校教師社群吉娃思.巴萬(Ciwas Pawan)教授。這一趟跨校、跨族群、跨文化的移地學習與部落結盟,讓所有參與師生收穫豐富,也產生更多當前推動的民族教育體制及模式的反思與對話。除要感謝提供專題講座的瓦歷斯.貝林教授,也感謝賽德克族的民族議會教育委員、前原民會副主委洪良全(Uya)、詹素娥(Lituk)、東華民族發展碩士畢業之伊萬.貝林(Iwan.Perlin),以及靜宜大學原住民族文化碩士學位學程的教授林淑雅等人。
新聞來源:國立東華大學新聞
By Fulbright Taiwan September 4, 2018 Inspired by the s…
NDHU-CIS president Han-Chieh Chao and U of O professor …
The University of Ottawa’s Faculty of Social Scie…
第一場次與會學者由左至右 – 東冬.侯溫、王昱心、賴淑娟與主持人謝若蘭教授
因應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從「被研究」轉向以「互為主體」的位置進行知識體系建構,以回應原住民族社會需求,並加強場域倫理的建構。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與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作,分別在全國不同區域以「跨域與連結」進行4場年度工作坊,提供實體互動以及線上論壇與直播,進行對話,並鼓勵更多的專家學者投入研究。
第二場次與會學者由左至右 – 主持人謝若蘭、許韋晟、鍾文觀及汪明輝
首先登場的「性別及藝術」場次中,東冬.侯溫(Dondon Houmw)等3位與談者提出當前的族群研究無法有效的轉譯深度的族群文化內涵,在面對不同的族群的文化脈絡時,性別與族群的敏感度極為重要。第2場以「教育及語言」為主題,透過汪明輝(Tibusungu Wayayana)、鍾文觀(Sifo Lakaw),以及許韋晟(Lowking Nowbucyang)等3位分享者以自身鄒族、阿美族與太魯閣族之語言復振經驗進行分享,並提出如何翻轉族群文化被「歧視」的現象。以「環境及社區」為主題的場次中,阿布娪.卡阿斐依亞那(Apu’u Kaaviana)等與談者提出傳統與現代中取得知識體系平衡的重要性,尤其要重視部落社群的傳統知識體系。最後一場以「健康及文化照顧」為主題,由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創會理事長林建治(Suyan – kagi)等人進行與談分享。工作坊會後透過怡懋.蘇米老師主持的「人體研究計畫諮詢取得原住民族同意與約定商業利益及其應用辦法」說明會暨宣導活動,提供在場參與者對於「原住民族人體研究倫理」的法規理解以及對於原住民族研究不合時宜的迷思。
東華國際事務中心主任謝若蘭(Bavaragh Dagalomai)教授認為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跨域與連結」整合研究「不僅提供我們『多元』的視野進行研究工作,亦是提醒當代研究者在思考問題時,需更全面來省思,並在國際串聯的合作機制下,共同建構原住民族知識體系與其實用性」。東華國際事務中心來自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跨校教師社群的許俊才(Kui Kasirisir)教授提出,原住民族研究需要更多的專家學者與原住民族社群的夥伴,在尊重族群主體的場域倫理機制下回應需求,並以此成為臺灣對世界的族群研究之參與貢獻。
科技部近年來致力推廣「整合型」計畫,鼓勵學者從人文及社會科學多重觀點切入,反思族群關係與歷史,探討包含社會階級、性別、環境與教育等各種牽涉族群的議題,藉以促進更具社會實質貢獻之研究。本年度「族群與原住民族研究」整合型計畫徵求時間至2020年7月31日,有興趣者可至科技部網站查詢。
第三場次與談人由左至右 – 主持人許俊才、裴家騏、浦忠勇、羅永清及視訊參與的阿布娪.卡阿斐依亞那
第四場次與談學者由左至右 – 林建治、郭俊嚴、怡懋.蘇米、許俊才,以及視訊參與的 Ciwang Teyra
新聞來源:國立東華大學新聞
Award Profile Awards are available to pursue a full-tim…
【主題】族群與健康及文化照顧
【主持人】
Kui Kasirisir 許俊才|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
【與談人】
郭俊巖|靜宜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
Ciwang Teyra|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Yi-Maun Subeq 怡懋.蘇米|臺中科技大學護理系暨碩士班副教授 Suyan-kagi 林建治|社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執行秘書
【時間】2020/6/27(六)10:00-12:00
【地點】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民生校區(臺中市西區三民路一段 193 號) T311語言教室(誠敬樓 3 樓)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_CO57BOH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