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教授受邀赴立陶宛發表專題演講,深化臺立文化語言交流與民間友誼

謝教授與王雪虹大使於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前合影,象徵深化臺立民間與學術交流的友誼

 

東華大學教授受邀赴立陶宛發表專題演講,深化臺立文化語言交流與民間友誼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主任Bavaragh Dagalomai謝若蘭教授(Jolan Hsieh)近日應邀前往立陶宛考納斯(Kaunas),參與由維陶塔斯.馬格努斯大學(Vytautas Magnus University, VMU)亞洲研究中心主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Resilient Memories in East Asia: Remembrance, Acknowledgment, Reconciliation」(東亞的記憶韌性:記憶、肯認、和解)。在會中,謝教授以大會特邀專題講者身分發表題為〈織就韌性的未來:臺灣追求國家認同與和解中的原住民族與性別記憶〉的演講,促進兩國在歷史記憶、文化韌性與人文對話層面的深入交流。

謝教授以臺灣與立陶宛兩國在歷史上皆曾遭遇外來政權與文化壓抑為起點,指出儘管地處不同脈絡,兩國人民皆依靠堅定的文化自覺與語言意志,展現出深厚的韌性與抵抗力。她強調:在臺灣,族群自覺與主體性認同不僅是原住民族的運動訴求,也應成為整體社會共同推動的價值。她以原住民族女性視角解析族群主體化的重要性,並指出立陶宛在母語復興、文化教育與公共政策中的堅守,與臺灣推動多元文化教育、族群語言復振、性別平等的努力互相呼應。此種跨域的共鳴不僅彰顯亞洲經驗的價值,也在地理隔離中凝聚起精神連結。

作為長期致力於臺灣原住民族國際事務與文化外交的領軍學者,謝教授於演講中強調:國家的族群認同以及文化語言政策,是理解歷史、凝聚社群、促進國際友誼的關鍵橋梁。她期待透過教育、青年交流和文化合作,使臺立兩國的相互理解與合作得以深化,共同編織多元包容、民主韌性的未來社會。

訪問期間,謝教授也拜會多所立陶宛大學,與校方就簽署校際合作備忘錄(MOU)、師生交換計畫、研究合作等議題交換意見,為未來的學術連結奠定基礎。此外,也參訪問位於首都威爾紐斯的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獲代表王雪虹(Constance Wang)對民間學術外交的高度肯定。王代表在會議致詞中表達對臺立友誼的重視,並全程聆聽專題演講,另外於會議前設宴接待來自臺灣與會學者,以文化與學術交流彰顯臺灣在國際社會中為民主、多元文化發聲的精神。

此次行程中,謝教授並走訪數處立陶宛重要博物館與文化機構,深入觀察該國在語言保存、民族記憶重建與文化復振上的實踐,並與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進行交流與對談,探討未來更靈活的臺立文化與學術合作的可能性。如此訪問不僅促進臺立之間的學術與文化對話,也展現臺灣以文化與民間交流為基礎的國際友誼力量。

 

新聞連結:國立東華大學新聞網https://www.ndhu.edu.tw/p/406-1000-249355,r4956.php?Lang=zh-tw

深化臺紐連結,促進原住民族主權與永續發展-紐西蘭毛利經濟與文化專家Ben Matthews蒞臨東華大學演講

本校同仁熱情接待紐西蘭毛利經濟與文化專家Ben Matthews(左起:李宜澤主任、石忠山副校長、講者Ben Matthews、謝若蘭主任)

深化臺紐連結,促進原住民族主權與永續發展-紐西蘭毛利經濟與文化專家Ben Matthews蒞臨東華大學演講

紐西蘭初級產業部(MPI)貿易與國際關係司政策與貿易處高級政策分析師Ben Matthews(Ngāpuhi, Ngāti Pūkenga, Ngāti Porou)先生,近日應邀蒞臨國立東華大學進行專題講座,主題為「重振毛利食物主權:環境、健康與福祉的整體視野」。講座由原住民民族學院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臺灣原住民族知識體系」課程與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共同主辦,並由石忠山副校長暨原民院院長、Bavaragh Dagalomai謝若蘭教授與李宜澤主任親自接待。

Ben Matthews先生長期服務於紐西蘭政府各部門,擁有超過17年推動iwi(毛利部族)合作、毛利經濟發展與國際夥伴關係的豐富經驗。他此行除受邀出席由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所主辦的「科技賦權地方創生:原鄉農業創新與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亦接受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主任Bavaragh Dagalomai謝若蘭教授邀請,特別撥冗前來東華大學與師生交流,分享毛利社群如何透過食物主權運動連結環境倫理、文化復振與社會健康,展現原住民族自主發展的具體實踐。

講座開場時,Ben Matthews先生特別向花蓮光復鄉近期水災災民表達深切關懷與哀悼,祝願災區早日重建,充分展現紐西蘭與臺灣在原住民族間相互支持的情誼與精神連結。

在演講中,他以毛利人的世界觀為基礎,說明社群如何將傳統知識與現代科學相結合,復興在地飲食文化並發展永續經濟模式。這不僅強化族群文化認同,也實踐「主權」概念於土地、食物與教育等層面。對臺灣而言,這樣的經驗為原住民族在推動食物主權、社會創新與文化教育自主上提供重要啟發。

現場交流熱烈,學生踴躍提問,討論橫跨環境治理、文化永續與跨國合作等議題,充分展現年輕世代對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的批判思考與國際視野。Bavaragh Dagalomai謝若蘭教授指出:「紐西蘭長期以毛利主體精神推動政策、教育與經濟發展,是臺灣原住民族自主治理的重要參考。透過此類跨國學術與文化交流,我們期望深化臺紐之間的夥伴關係,共同實現原住民族主權與永續發展的願景。」

石忠山副校長指出,東華大學將持續強化與紐西蘭及其他太平洋國家的教育與研究合作,為臺灣原住民族學生拓展國際視野與行動力,培育兼具文化根基與全球視野的新世代原住民族人才,攜手邁向多元共榮、永續發展的未來。

 

新聞連結:國立東華大學新聞網https://www.ndhu.edu.tw/p/406-1000-249047,r4956.php?Lang=zh-tw#Dyn_2_3

2025年吳許富美獎助學金團隊走入菲律賓原民社群,培育具國際視野的青年行動者

吳許富美獎助學金團隊與菲律賓伊富高族人及在地組織成員合照

 

2025年吳許富美獎助學金團隊走入菲律賓原民社群,培育具國際視野的青年行動者

由善心人士捐助設立的「吳許富美獎助學金」,長期支持國立東華大學學生投入原住民族國際事務與跨文化交流。今年度(2025)獲獎團隊由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師生組成,前往菲律賓呂宋島伊富高省(Ifugao),展開為期九天的海外移地學習。團隊深入當地原住民族社區進行田野調查、文化交流與機構參訪,從土地與環境、經濟與觀光、長照與健康等面向,實踐跨文化理解與比較研究。

此次計畫由東華大學國際事務處海外實習計畫及「吳許富美獎助學金」共同支持。學生除參訪菲律賓國家博物館、教育及醫療機構外,更走訪聯合國登錄的世界文化遺產-Nagacadan梯田,並親身參與伊富高族年度重要祭典「Punnuk」,體驗原民社群的生命儀式與文化精神。

國際中心主任Bavaragh Dagalomai謝若蘭教授表示:「『吳許富美獎助學金』由善心人士捐助設立,秉持推動國際原住民族交流與學習的宗旨,鼓勵青年學子走出校園,透過行動實踐理解多元文化與全球原住民族議題的精神。」謝教授並誠摯呼籲社會各界持續捐款支持,讓更多青年有機會參與國際事務,成為促進原住民族全球連結與社會共融的行動者。

新聞連結:國立東華大學新聞網https://www.ndhu.edu.tw/p/404-1000-249045.php?Lang=zh-tw